四類十五種種植義齒的并發癥及其處理
種植義齒修復牙列缺損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口腔頜面部解剖生理學、生物力學、外科學等多學科多領域交叉學科的知識。若手術中的某一環節未達到要求可能出現一系列的相關種植術后并發癥對于種植修復中的并發癥,應以預防防為主。因此,種植修復前就應該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并發癥,在術前設計、術中操作步驟及術后維護的各個環節做好勁防工作。一旦出現并發癥應該及早發現,及時進行正確的處理,常能終止病情的發展甚至使病變逆轉。本文主要從術中并發癥、術后初期并發癥、晚期并發癥及復雜附加性手術并發癥四個方面來論述種植義齒修復過程中常出現的并發癥及其處理。
在軟組織切開的過程中常可出現出血,黏骨膜剝離損傷大、黏膜下剝離廣泛、術后壓迫不良、鉆孑L過深傷及-l齒槽血管、頜骨內腫瘤破裂等是發生出血的常見原因。如受全身因素影響如患者患有出血性傾向疾病時,手術時也可發生出血。術中出血除造成出血過多外,若血液倒流人口底,還可能阻塞呼吸,導致窒息。為了避免術中出血,種植手術時應盡量減小創傷,術前應拍攝X線曲面斷層片,了解下頜管的位置及走行,設計好種植體的植入深度及植入方向,避免損傷下牙槽血管。除此之外,術前應進行全身系統性疾病篩查,選擇適應證,避免禁忌證。一般的軟組織損傷所造成的滲血,經壓迫5~
10 min后,基本可止血。因滲血造成的局部淤血一般可在數日后吸收,可在術后早期冷敷,晚期熱敷。如為傷及下牙槽血管或頜骨內的腫瘤破裂所造成的較嚴重的波動性出血,應適當地暴露并及時結扎。因全身因素有出血傾向者,應對癥處理。
上頜竇穿通是口腔種植術時,鉆頭或種植體進入上頜竇并穿通黏膜。多發生于上頜竇提升術和上頜后牙區種植術的過程中,常會引起術后的感染,嚴重時發生膿腫,引起患者面頰部的疼痛。其主要原因包括骨質疏松,上頜后牙區牙槽骨吸收導致的上頜竇底壁薄弱,鉆孔時用力過猛或種植體植入過深。當上頜竇穿通時穿孑L處常會出現滲血,患名捏鼻鼓氣時,可見有氣泡漏出,探針可探查到穿通孔。為了避免上頜竇穿通,術前應拍攝X線片,并以此為依據選擇好適當的種植體,確定植入深度。若上頜竇位置過低時,可行上頜竇提升術,后再植入種植體。在某種情況下還可以避開上頜竇行冀
上頜區種植。小的穿孔不需特殊處理,可在穿孔處放置明膠海綿以封閉穿通口,較大的穿孔較易引起種植體周圍炎,需進行黏膜修補后再植人種植體,對于出血嚴重的病例,還應行上頜竇開窗術,止血后封閉竇底穿孔。
牙槽脊穿孔多發于前牙種植區,多見于牙槽脊的中間、一側或根方穿孔。主要原因包括缺牙時間過長導致牙槽脊過度吸收,使得牙槽脊寬度不夠,鉆孔方向不當,對骨倒凹估計不足,使鉆頭從牙槽脊一側或根方穿出。此外,蘭牙槽脊寬度不足時常采用骨劈開擴張術,若此時操作不熟練或用力過猛可致皮質骨的骨折甚至脫落。一般認為,對于不影響種植體植入穩定性的穿孔,在穿孔處置人合成骨或白體骨后照常植入種植體,必要時可以覆蓋組織膜,縫合軟組織。對于較大的穿孔,無法獲得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則不可勉強植入,可在穿孔處植入骨移植材料后縫合關閉創口。骨愈合時間一般
為6~12個月,待骨愈合后再行種植體植入術。
牙種植術中,神經損傷是最為常見且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神經損傷可發生于種植手術的麻醉、骨切開術及種植體植入等環節。據文獻報道,牙種植術中神經損傷的發生概率高達13% ,可能損傷的神經主要為下牙槽神經和頦神經,偶爾也可發生舌神經的損傷。術中若傷及神經可引起局部感覺異常或不尋常的出血。
1.下牙槽神經損傷:
下牙槽神經損傷多由于對下牙槽神經管的走向不了解,X線片拍攝不夠準確或種植體選擇過長等弓起。為避免下牙槽神經的損傷,了解神經管的走行十分重要,大部分人下頜管后2/3部分偏向下頜支及下頜體的內側面,在第一磨牙處橫斷面上位于近舌側1/3,向近中逐漸向唇頰側走行,直至頦孔穿出。因此術前應拍攝X線片,精確地測量,準確計算放大率,并根據X線片選擇合適的種植體,確定植入方向和深度。Heller等“建議術中盡量采用局部浸潤麻醉代替阻滯麻醉,這樣可密切觀察術中患者的反應,避免鉆孔過深導致神經損傷。
2.頦神經損傷:
在行前磨牙種植術時,可能損傷頦神經。該神經損傷后可出現患側切牙區至前磨牙區疼痛及唇頰側牙齦和口腔前庭黏膜麻木。為避免損傷頦神經,術前應充分了解頦孔的位置,手術中加以避免,動作輕柔,在該區域剝離黏骨膜時,盡量避免用力牽拉頰側黏骨膜瓣,設計瓣時必須考慮解剖學位置,做骨膜減張切口時深度控制在最少,鉆孔時確保距頦孔前方和上方2 mm的安全距離。
3.舌神經損傷:
舌神經位于下頜第三磨牙舌側下方,在下頜第三磨牙區預備種植窩時若過于偏向舌側則可能會損傷此神經。表現為舌前2/3及口底感覺的喪失。為避免損傷舌神經,在行第三磨牙區種植術時應避免鉆頭過于偏向舌側。
術后水腫是種植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其主要原因是手術時間過長,手術創傷過大。術后水腫多于術后的第一天出現,可造成局部的腫脹、疼痛常伴有體溫升高。此外水腫還會造成傷口裂開,縫線脫落,影響傷口愈合。輕度的水 腫無需特殊處理,一般在術后1周內可白行消退。傷口水腫嚴重者需要冷敷,并使用抗生素及激素類藥物。防止水腫的發生 應在術中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及減少對組織的創傷。
牙種植術后感染多發生于術后的2~3周,是牙種植術后早期發生且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術后感染表現為局部的紅腫、脹痛、傷口裂開、有膿性分泌物等,嚴重者可造成種植體周圍膿腫,導致牙種植術失敗。術后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術中沒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及術后口腔衛生不良。此外,Quirnen等研究指出,不完善的手術創口縫合、不適合的種植體就位及過度的創傷都會引發牙種植術后感染。因此,為避免牙種植術后感染,術前、術后應注意口腔衛生,術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術后常規服用抗生素等藥物。
種植體上部過早暴露常發生于二段式植入種植一期手術后軟組織瓣的早期裂開或穿孔,前磨牙區和磨牙區多發。目前認為,縫合過緊導致局部血供不足,覆蓋種植義齒的軟組織瓣血液循環障礙致組織壞死是導致軟組織瓣裂開或穿孔的主要原因。邱立新等。認為下頜磨牙區牙槽嵴頂出黏骨膜較薄是該區域易發生軟組織瓣裂開或穿孔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表明,下頜磨牙區的切口設計對軟組織裂開或穿孔有一定的影響,當該區域切口設計為偏舌側切口時較易發生裂開或穿孔。軟組織瓣裂開或穿孑L會影響傷口的愈合,引起種植體周圍炎及種植體的早期暴露。有國外學者指出
因軟組織裂開或穿孔而導致的種植體早期暴露還可引起種植體頸緣處骨吸收,其機制并不清楚,可能與裂開的軟組織瓣產生盲袋,引起厭氧菌的滋生有關。如果出現軟組織的裂開或穿孔,要應用過氧化氫溶液、生理鹽水進行局部沖洗,之后進行復位縫合或軟組織移植處理。為避免軟組織瓣的裂開或穿孔手術時盡量避免在張力下縫合,術后應保持口腔衛生。
種植體植入時或初始愈合期(術后3~6個月)完成之前出現松動者。種植區的急性炎癥,種植體過早負荷及頜骨側壁穿孔等都可引起種植體的早期松動。有報道指出骨質疏松或種植窩預備過大這兩種情況也可以導致種植體的早期松動。種植體的早期松動會延長愈合期,影響種植體表面與骨組織的結合,造成種植失敗。臨床發現種植體早期松動后,應選擇大一號的種植體重新植入或將原種植體取出,待骨組織愈合后另行種植手術。
術后神經功能障礙主要包括感覺異常、痛覺喪失等,臨床上常易被忽略。感覺異常可表現為局部麻木、灼傷感、針刺痛、蟻行感等,可白行發生也可由刺激引發;痛覺喪失是指感知痛覺能力的喪失。種植體末端接觸神經如下牙槽神經,導致神經受壓,行下牙槽神經移位術或下頜前磨牙區翻瓣手術時對下牙槽神經或頦神經的牽拉是影響神經感覺功能的常見原因。對下牙槽神經或頦神經的牽拉而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癥狀一般會逐漸減輕,通常在6個月內可完全恢復。若為種植體末端壓迫所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在攝片并排除其他病因后,應立即取出種植體。另外神經走行路徑中的腫瘤壓迫也會導致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此時應及時診斷,對癥處理。對于種植術所導致的神經損傷,4~6個月內未進行及時處理會導致神經功能的退化,因此應進行早期處理,在神經損傷一個月內進行。為防止術后神經功能障礙,術前應拍攝X線全景片,對頜骨的高度進行精確的測量,選擇合適的種植體,確定種植體植入深度,種植體末端距下頜神經管2 mm距離為安全距離。
失牙后牙槽嵴常很快出現明顯吸收,牙種植區骨量不足常會制約種植手術的進行,牙種植前常需要對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病例進行不同程度的骨增量手術,骨移植是最為普遍的外科手術之一。骨移植可分為白體骨移植和人工骨材料移植,無論何種方法均存在失敗的可能。感染和血運不佳是骨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因術中未按無菌原則操作,上頜竇提升術中竇腔黏膜破裂等原因所導致的術后感染可引起移植骨表面或自身的感染、化膿甚至壞死。骨移植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受植區有充足的血供。若受植區血運不佳或存在不良的肉芽組織,會導致植入的白體骨壞死和人T骨材料不能很好地
與受植區實現骨結合。另有研究表明,受植區血運差還可以導致骨髓炎。骨移植失敗后應盡早將壞死骨取出,反復沖洗傷口,待愈合后再考慮重新種植或采用其他的修復方法
下牙槽神經移位術多用于下頜后牙區種植。下頜骨牙槽突骨吸收的速度是上頜骨的4倍,下頜后牙區缺牙后,牙槽骨逐漸吸收,高度降低,下頜管與牙槽嵴頂之間的距離縮小,可用骨小于種植體植入的最低要求(6 mm),由于種植區骨量不足,限制了種植義齒修復的適用范圍。此時若強行種植不僅難以取得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而且易損傷下牙槽神經造成下唇麻木。為避免損傷下牙槽神經,通過下牙槽神經移位術,解剖出下牙槽神經,從而為種植體的植入提供了空間。下牙槽神經移位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下唇麻木,通常為神經損傷所致。Seddon等:將神經損傷分為神經牽拉和神經斷裂,其區別為軸索的連續性,若軸索的連續性得以保存,則神經只是受到了牽拉,損傷是暫時的,可予以營養神經的藥物,一般4個月內達到恢復。若軸索斷裂,此時則應及早實施下牙槽神經吻合術。
常規牙種植是在拔牙后3~6個月,拔牙創愈合,牙槽骨吸收趨于穩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常要求種植體在骨組織中經過3~6個月的無負重愈合后,再行使功能性負重。隨著種植修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牙種植術后即刻負重成為種植醫師的追求目標,林野等學者經過不斷的探索發現即刻負重種植體獲得的骨愈合與延期負重種植體獲得的骨愈合是相同的。盡管如此,即刻負重種植術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并發癥:(1)術后感染:即刻種植時,拔牙創有慢性炎癥或牙槽窩刮治不徹底時常會導致即刻種植術的術后感染,為避免術后感染,即刻種植時應徹底清除拔牙窩,去除肉芽組織及殘余組織。
(2)黏膜破潰:即刻修復時常使用臨時義齒,此時應在種植體頂端留有一定的緩沖區,避免基托壓迫種植體頂端的黏膜,若未緩沖區或緩沖不充分時,基托常會壓迫種植體頂端的黏膜使其破潰。(3)種植體松動:即刻種植體松動多由于存在咬合高點。另外,當進食過硬的食物時,過大的咬合力也可導致種植體的松動,Brunski等研究表明,若控制咬殆,使種植體初期的穩定性控制在100 μm左右,即刻負重種植體即可獲得良好的骨結合。(4)種植體初期穩定性不足:即刻種植種植體無法獲得良好初期穩定性的原因與延期負重種植體類似,即種植窩預備過大或骨質疏松,應對癥治療。
種植體周圍炎是影響已經形成骨結合并行使功能的種植體周圍組織的炎癥性過程,可以導致支持骨的喪失,骨結合失敗。種植體周圍炎的臨床癥狀類似牙周炎,主要表現為疼痛及局部的炎癥反應。種植義齒上部結構設計不良、負荷過重、口腔衛生不良等是導致種植體周圍炎的主要原因,臨床最常見的原因是過度負荷。此外,Haas等對吸煙患者的366顆種植體和非吸煙患者的1000顆種植體進行回顧性研究表明,吸煙可導致種植體周圍袋深,出血指數增高和種植體周圍的骨吸收,從而極大地增加了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概率。為預防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應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戒煙,合理設計上部結構,使牙齦與基臺能夠緊密接觸,避免菌斑聚集,同時適當減小義齒負擔,降低咬合,避免過載。一旦出現種植體周圍炎應采用刮治和清創治療,伴隨骨吸收者可行骨再生術,若種植體已明顯松動應及時取出種植體,刮治種植窩,待骨愈合后再行種植。
有學者認為初始骨吸收0.5 mm,然后每年生理性吸收100 μm一般認為種植體周圍骨吸收在修復后一年內超過1 mm,以后以每年吸收超過0.2 mm時即可認為有病理性骨吸收存在。引起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吸煙、過度負荷、口腔衛生不良等。目前普遍認為吸煙可以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影響機體免疫和炎癥過程,調查發現吸煙患者齦溝液中的IL-6、TNF-o等顯著增加。而IL-6可通過刺激細胞產生膠原酶和牙周膜細胞成骨特性等途徑條件影響牙周膜細胞殘余骨吸收活動。有研究表明,過度負荷可以導致種植體周圍邊緣明顯的骨吸收。目前有些學者認為種植義齒骨一種植體界面中存在大量的因磨損產生的顆粒,這些顆粒的存在能通過改變局部造血微環境來調節破骨細胞的聚集與激活從而造成溶骨性改變”。為避免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應向患者宣傳保持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術后應戒煙,合理地設計上部結構,避免早接觸或過大的咬合力,術后定期復查,及時治療牙周疾病。
骨內種植體折斷包括種植體體部、頸部及中央螺絲的折斷,是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約占種植體失敗總數的8.8% (5/57)。造成種植義齒斷裂的常見原因有金屬疲勞,咬殆性頜創傷,種植體外形及質量問題,不合理的咬合導致的應力集中及縫隙處的電、化學腐蝕等。其他研究表明,種植體周圍邊緣骨的吸收可使種植體在反復使用過程中發生側面彎曲,導致金屬疲勞而使種植體折斷。在進行牙種植術時應著重針對這些因素進行預防與處理,可以避免種植體折斷。
種植義齒作為修復牙齒缺失、牙列缺損的一種方法以其既能美觀、舒適、最大限度地恢復咀嚼功能,同時又不損傷健康鄰牙的獨特優勢受到廣大臨床醫師和缺失牙患者的青睞,已成為缺牙患者的最佳選擇。牙種植的并發癥目前為制約牙種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種植手術中、手術后初期、晚期及一些附加性手術中均可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從而影響種植修復的成功及效果。對于牙種植的并發癥應從各個環節加以預防,并及時進行正確的處理,從而達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牙種植成功率的目的
來源于齒道
相關資訊
推薦產品
- 翊山牌肩頸按摩器爽肩寶
- 零售價:198元 品牌:上海翊山 型號:ESN-OS4按摩披肩 翊山牌爽肩寶按摩器 ,怎么緩解低頭族頸椎病? 司機肩頸病?為牙醫職業病緩解疲勞、汽車司機及低頭族必備品。肩頸按摩器哪個牌子好?全國服務熱線 029-886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