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誤診為腮腺囊腫伴出血1例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coma,EHE)是一種罕見的源于血管的軟組織腫瘤。目前此病病因不甚清楚,臨床表現及專科查體也無明顯的特異性表現,診斷需依靠病理學,特別是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臨床上常常出現誤診漏診,而且國內外的文獻報道也較少,未見腮腺區EHE相關報道。本文報告1例被誤診為腮腺區囊腫伴出血的EHE,并對該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探討分析。
病例報告
患者,男,66歲,主因左腮腺區腫痛伴皮下積液2個月入院?;颊呷朐呵?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腮腺區皮膚瘙癢,未行任何診治后腮腺區出現1cm×1cm大小的包塊,包塊逐漸增大并出現疼痛不適,在當地醫院行抗感染藥物治療無效。
入院??撇轶w:面部左右不對稱,左側腮腺區明顯膨隆腫脹,腫脹區皮膚發紅發亮,捫及3cm×3cm大小的包塊,包塊基底部較硬,表面軟,有明顯的波動感,邊界不清,針吸穿刺后可見褐色液體;口內未見異常,雙側下頜下、頦下、頸部未捫及明顯腫大淋巴結。
入院初步診斷:腮腺區囊腫伴出血。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檢驗,行腮腺螺旋CT平掃+增強,結果回報:左側腮腺可見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密度均勻,邊界清楚,增強掃描后病灶不均勻強化,邊緣強化明顯(圖1)。
患者其他常規檢查檢驗項目未見異常,進行全麻下行腮腺區包塊切除術,術中打開腮腺咬肌筋膜后發現包塊呈囊性,有明顯的“囊壁樣”結構,囊腔內容物為大量的深褐色液體,正常邊界范圍切除病灶,摘除腮腺淺葉腺體組織,保留面神經。術后給予抗感染、止血、抗炎藥物治療,傷口愈合良好后予以出院。
3月后,患者因左側腮腺區囊腫術后傷口感染出血再次住院治療。此次入院專科查體發現:左側耳屏前腮腺區皮膚可見3cm×3cm大小的皮膚壞死潰爛面,潰爛面基底部深達腮腺腺體組織內,探查后發現壞死區可見大量的竇腔樣結構,壞死區周邊皮下淤血腫脹明顯,擠壓周邊正常組織可見創緣大量淡紅色血性液體流出。入院初步診斷:左側腮腺囊腫術后傷口感染伴出血。入院血常規檢驗發現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值高出正常值,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及腮腺創面碘仿紗條填塞換藥處理。
再次行病變組織活檢術,同時完善腮腺區螺旋CT檢查,結果回報:左側腮腺區不規則低密度影,強化掃描邊緣呈環狀強化,向周圍皮下軟組織延伸,同時下頜升支及髁突內側可見大量的低密度影(圖2)。病理診斷為:左側腮腺區急性炎癥伴出血,周圍可見小片狀異型血管源性細胞,免疫組化支持EHE的診斷。免疫組化結果:CD31(+),D2-40(+)(圖3)。
診斷明確后,因腫瘤面積較大,且侵犯髁突內側,加之腫瘤位于腮腺區面神經周圍,考慮手術風險大,不能切除干凈,而且可能有術后面癱的風險,遂未行手術治療,經腫瘤科醫師會診后轉入我院腫瘤科行局部放射治療,劑量為50Gy。隨訪6個月后發現壞死區腫脹消失,創面結痂,無明顯滲出液表現。
討論
EHE又稱組織細胞樣血管內皮瘤,是由上皮樣細胞或組織細胞樣細胞構成的腫瘤。2002年WHO《軟組織與骨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分類將其列入軟組織中惡性脈管瘤。可原發于全身各部中等大小的血管,單發或多發,以軟組織居多,發生在頭頸部以頭皮、牙齦、腭部、下頜下腺、淋巴結居多。EHE的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并無特異性,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淺表或者深層組織的無痛性結節,因腫瘤起源于血管,可能伴有水腫或出血表現,部分患者可有病變區疼痛腫脹不適。
EHE有沿解剖位置如血管、神經及筋膜等造成局部侵犯的傾向。本例患者臨床亦表現為單發于左腮腺的密度不均的包塊,伴有疼痛腫脹不適,復發后查體發現腫瘤沿周邊皮下組織侵襲蔓延。EHE在CT和MRI檢查中為單發性或多發性結節,通常低密度影,內部結構不均勻,可有液化或鈣化形成,增強掃描后可見強化,此患者的入院CT及MRI表現與既往文獻資料中的EHE的影像學表現描述一致。
EHE的病理特征:大體形態上為實性或者囊性包塊,邊界欠清,可有機化血栓,常有出血性改變。組織形態上:瘤細胞具有上皮樣或組織細胞樣的形態,分布于黏液樣變性至玻璃樣變的基質中,含有血管腔,腫瘤細胞周邊有炎癥細胞浸潤。約1/3病例具有異型性腫瘤細胞,這種病變更具有侵襲性。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在血管內皮標志物CD31、CD34、FVIIIAg中,至少有一種強陽性表達。FVIIIAg幾乎所有的患者中呈現陽性。而SMA、S-100、Desin、PCK、HMB45、SPA反應陰性。
本例患者手術中打開腮腺咬肌筋膜亦可見囊性包塊,邊界不清,有出血積液變化;病理上可見上皮樣形態細胞分布于玻璃樣變的基質中,瘤體細胞周圍可見炎性細胞浸潤。同時周圍可見小片狀異型性血管源性細胞,而免疫組化顯示CD31(++),HMB45(-)。由此可見腮腺區發生的EHE與其他部位的EHE病理表現無差異。基于EHE在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上表現無特征性。在診斷上還是主要依靠病理學檢查,特別是免疫組化檢查,具有細胞內血管腔的上皮樣瘤細胞和血管內皮標志物染色陽性是EHE 病理診斷的2個重要特征。
EHE在臨床上應該注意與其他具有血管增生特征的腫瘤相互鑒別,如:Dabska瘤、血管肉瘤、網狀血管內皮瘤等。EHE目前無統一的治療方案,療效也不確切,總體來說應根據個體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臨床上首選手術切除,對于單發局限性的病灶應連同瘤體、包膜及周圍正常組織一并完整切除。
本例手術中完整切除瘤體及周圍的淺葉腮腺腺體組織(保留面神經),但術后仍舊復發,可能與腫瘤的侵襲性和跳躍性生長方式有關,導致手術中無法精確定位其真正的邊界。對于術后及無手術機會的病患,應實行化學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目前尚無統一有效的化療方案。EHE作為軟組織腫瘤對放射治療中低度敏感,效果不佳,但仍有不少文獻報道對于腦部、縱隔、骨骼等部位的EHE實行放療,可減少復發及緩解癥狀,但是具體的照射劑量文獻中尚未提及。
本例患者復發后無手術指征時,經腫瘤科會診后行局部放射治療,劑量為50Gy,隨訪6個月后發現患者左側腮腺區創口結痂,無明顯血性滲出液,且周邊軟組織腫脹明顯減輕。說明放射治療可能對腮腺區的EHE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