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瓷貼面舒適美學修復一例——黎曙光醫師
病史簡述
患者女性,35歲。
主訴 上前牙散在間隙20余年。
現病史 患者20余年前,發現上前牙存在散在間隙,未見加重,偶有食物嵌塞;否認牙齦腫痛史、牙齦出血史;未曾治療,但自覺影響美觀,現希望通過痛苦最小的治療形式關閉間隙,改善美觀。
既往史 無拔牙史、牙體治療史。
全身狀況 平素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乙肝等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檢查 11、21 間有約0.7 mm 寬的間隙,牙冠可見隱裂紋,切端有牙體缺損少許,叩痛(-),不松動,牙齦未見明顯異常,覆牙合覆蓋關系大致正常,牙周探查無異常;X 線片示:13~23 牙根未見明顯異常,牙槽骨約在根長2/3 水平,牙槽嵴頂影像清晰。
診斷 11、12 散在間隙。
術前資料
術前資料見圖1~6。
設計思考
現今的修復方式,特別是微創美學修復,應該是由醫師為主導,而不是技師。如何做到有效的醫技溝通,從而滿足患者的需求,是治療成敗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與技師溝通,可通過照片和直接交流,先完成診斷蠟型(圖7),再用硅橡膠整體復制診斷蠟型的形態,然后以此為導板,完成診斷飾面(mock-up)的制作(圖8~10)。至此,可以讓患者直接體驗到未來修復的效果(微笑體驗)(圖11)。
在以修復結果為向導的修復理念指導下,在mock-up 上直接定深和進行牙體預備,就能夠讓我們真正做到標準化的牙體預備(圖12、13)。
椅旁CAD/CAM 修復系統因其高效、穩定、微創、美觀、數字化等優點,將成為未來主流的修復方式之一。本病例使用西諾德CERECAC系統,其生物復制模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診斷蠟型的形態與系統生成的修復體形態聯系到一起(圖14、15);使用Vita MarkⅡ瓷塊(圖16)做瓷貼面,盡管該瓷塊撓曲強度僅為154 MPa,但其通透性、美觀性很好,加上強大的樹脂粘接系統,做瓷貼面非常合適,因為瓷貼面修復成功的關鍵,除了設計和牙體預備,還有賴于強大的粘接系統和嚴格的操作流程(圖17~31)。
治療計劃
① 牙周基礎治療;
② 11、21全瓷貼面修復。
治療步驟
見圖7~31。
治療效果
治療后30 天、120 天復查,患者牙齦健康,瓷貼面穩定。
微創美學牙科(MICD)結合數字化椅旁修復系統(CEREC),帶給我們的是:舒適美學牙科(CCD)——以對人體和心理最小的創傷,配合使用適宜的技術、工具和材料,達到合理的功能效果和患者的美觀需求(圖32~35)。
(該病例入選《中國牙齒美學病例精選》一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黎曙光,杭州口腔醫院城西院區副院長、海寧分院院長,名醫館&eyar(一牙口腔會所)專家團隊成員、數字化微創美學修復高新技術團隊技術總監、種植頂級團隊核心成員、SIRONA 亞洲區數字化修復培訓師、華人美學牙科學會理事、國際種植學會(ITI)會員、中華口腔醫學會種植專委會會員、修復專委會會員,多次赴美國、德國接受數字化、微創、種植的高端培訓。
臨床專長:微創美學修復技術、數字化椅旁CAD/CAM修復技術、數字化微笑設計(DSD),掌握并開展歐美主流種植系統的種植修復以及最新鎳鈦器械根管預備、熱牙膠根充技術。
本文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第67期08~10版,作者杭州口腔醫院城西院區 黎曙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本賬號僅供行業專業人士參考及交流,不代表本賬號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對文中涉及到的藥理或實驗操作過程做過驗證,不視為醫療意見或建議。本賬號不對上述摘錄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真實性負責。
轉:史克牙醫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