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根管治療后,醫生會建議病人做“牙套”?
牙齒在做完根管治療之后,經常可以聽到牙醫建議病人做“牙套”,那么醫生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根管治療之后的牙齒還應該做些什么?
根管治療,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抽牙神經”,當這項治療結束之后,原先痛得不得了的牙齒漸漸恢復正常。但是很多情況下,醫生并不建議這些牙齒可以正常咀嚼硬物,因為經過根管治療后的牙齒,缺少牙髓的營養作用,其強度會逐漸減弱。那么牙醫就需要一些額外的措施對患牙進行加固。
牙醫根據根管治療后牙齒的保存情況,制定個性化的修復方案。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情形。
1.直接復合樹脂修復
當牙齒本身的缺損很小,并結合患者的使用習慣,牙醫做出評估,可以選擇通過直接使用樹脂進行修復。隨著復合樹脂的材料的快速發展,不僅僅在顏色選擇上更加豐富,其強度和粘接性能都大大提升,所以使用復合樹脂直接修復牙體形態的適用越來越廣。
2.纖維樁、樹脂核和冠修復。
當根管治療之后的換牙缺損比較大,可以通過做全冠修復體(也就是一開始說的“牙套”)的方式對牙齒進行修復。又因為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根管被擴大預備過,根管壁的厚度會減小,為了增加其強度,牙醫可能會采取在根管中加入纖維樁(也就是常常聽說的“打樁”),更有一些牙齒的牙冠基本上沒什么剩余,只剩下牙根,在打了“樁”之后,還需要在“樁”上堆出來一個樹脂核心,在上面套上“牙套”。
當然,是采用直接做“牙套”,還是打了樁再做牙套,完全要根據醫生對于患牙和周圍牙齒的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后作出的。
3.嵌體修復
“嵌體”這個詞對于患者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越來越多的牙醫認為做嵌體相對于“牙套”對于原本牙齒的破壞更小,而效果可能更佳。所以根管治療后患牙嵌體修復的趨勢已經開始出現。
嵌體其實就是用瓷、金屬、樹脂等材料在體外模型上制作好后,再粘在缺損的牙齒上,相對于直接樹脂修復有更好的精密度和美觀性,材料也有更好的強度。
4. 貼面
主要是對于前面的牙齒而言,有些患牙已經發生了牙齒的變色,跟其周圍的牙齒顏色格格不入,鑒于美觀的考慮,但又不必要磨除更多的牙齒自體組織,只在牙齒靠近嘴唇的一側進行預備,將瓷或者樹脂根據牙齒外形制作完成后,“貼”到原先變色或者缺損的牙齒上,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這些就是常見的一些根管治療后患牙的修復方式,不僅僅只有做“牙套”,所有的治療方案都是根據每一個牙不同的情況作出的,所以患者在進行治療的時候要有充分的考慮和理解。
來源:史克牙e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