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托槽隱形矯治?矯治器相關問題與處理
第一步矯治器不能完全就位
臨床表現矯治器與牙齒之間存在大于1mm的間隙。
原因
①硅橡膠印模變形。
②拔牙后等待矯治器期間沒有佩戴保持器,牙齒發生自動漂移。
③多個牙位分牙后鄰面去釉,導致牙齒發生移位。
處理方法
①因硅橡膠印模變形導致的,必須重取硅橡膠印模。
②因拔牙后牙齒漂移導致的矯治器不能完全就位,可以按順序試戴后續某一步矯治器,若能找到基本可以就位的矯治器,則可佩戴該步矯治器,根據矯治力的大小,逐步使該步矯治器完全就位,佩戴周期可適當延長到3周以上,使矯治器完全就位并無矯治力感后更換后續矯治器。
③多個牙位分牙導致牙齒移位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多個鄰面去釉牙位存在牙齒扭轉,只有分牙后才能進行鄰面去釉操作。可讓患者在實施鄰面去釉后3~4天再來佩戴矯治器,大多均可就位。
治療中某一矯治器不貼合
正常情況下,矯治器不貼合是逐漸發生的,只是在某一步視覺上表現比較明顯,才會引起關注。
臨床表現矯治器與牙齒間存在大于1mm間隙。
原因主要是因為牙齒實際移動與矯治器設計移動出現偏差。出現這種偏差的原因有:
①牙齒移動的個體差異;
②患者依從性差;
③牙齒無移動間隙;
④存在咬合干擾;
⑤矯治器效能不足;
⑥矯治器加工環節的系統誤差。
處理方法
①針對前兩種情況,可先將患者目前牙齒排列和咬合狀況跟ODS設計比對,找到與口內狀況較接近的矯治步驟,然后試戴該步矯治器或其前后步驟矯治器,若能找到基本貼合的矯治器,則可從該步矯治器開始重新按順序佩戴后續矯治器,此方式稱“回戴”。若不能找到貼合的矯治器,還可通過輔助牽引輔助牙齒移動到矯治器設計位置后,再繼續佩戴后續矯治器。若以上均不能奏效,則需重取硅橡膠印模,重新設計、加工矯治器。
②無移動間隙的處理:若無可供牙齒移動的間隙,牙齒無法移動,此時要具體分析導致某個或某些牙齒移動不到位的原因:是其他牙齒移動不到位所致連鎖反應,還是鄰面去釉量不足或未按矯治設計實施鄰面去釉,導致間隙不足。對于前者,可通過回戴或輔助牽引方式解決;對于后者,需追加鄰面去釉后回戴。若以上均不奏效,則需重取硅橡膠印模,重新設計、加工矯治器。
③對于咬合干擾的處理詳見《口腔正畸現代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第三篇第一章。消除咬合干擾因素后,其他處理方法同上。
④矯治器效能不足導致的牙齒移動偏差可通過增加附件或輔助牽引來彌補。矯治器固位差臨床表現矯治器佩戴后無卡抱力,很容易脫位。原因主要是牙齒臨床冠過短、固位型差造成固位力不足。也有可能是硅橡膠印模不夠精確造成。
處理方法如果是牙冠過短,可以在后牙區設計多個附件,增加固位力。有些臨床冠過短的病例可能不適合使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如果是取模問題,應重新制取硅橡膠印模,保證取到整個臨床冠,且牙齦緣連續、清晰。
矯治器斷裂
原因
①患者摘戴方法不當這是大多數矯治器斷裂的原因。
②牙齒明顯錯位,摘戴困難。
③夜磨牙,夜磨牙患者的矯治器容易磨損、斷裂。
處理方法
①在患者初戴矯治器時,要教會患者能自行取戴矯治器后方可離開。佩戴前三步矯治時盡量少粘接附件。待患者掌握矯治器摘戴方法后再逐步增加附件。
②擁擠扭轉嚴重區域容易發生矯治器斷裂,應在加工時適當填倒凹,并教會患者正確摘戴。
③對于夜磨牙患者,必要時需額外加工一副矯治器備用。
④矯治器斷裂后,若已不能正常佩戴,可嘗試佩戴下一步矯治器,若下一步矯治器的矯治力過大,則回戴斷裂矯治器的上一步矯治器,并告知主診醫師,補充新矯治器。
佩戴矯治器時前牙區開鴉給
臨床表現矯治器戴入后,前牙區無咬合接觸,唇閉合困難。
原因由于矯治器覆蓋在咬合面,具有墊的作用,戴入后會打開咬合。咬合接觸多在后牙區,前牙呈現開狀態。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后牙壓低和后牙咬合關系的不確定性改變。
處理方法在矯治器戴入后要檢查前后牙咬合接觸點的分步,并對后牙區矯治器面接觸點進行必要的調磨,盡量使磨牙、前磨牙甚至前牙區有廣泛接觸,分散咬合力,既能改善佩戴舒適度,又能預防非預期的后牙壓低效應。本文摘編自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田杰主編的《口腔正畸現代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一書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