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精讀:牙種植體粘膜退縮覆蓋術(1)科貿嘉友口腔收錄
《口腔種植讀書會》發起人-崔廣博士:要做一位好醫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閱讀新的文獻,了解新的進展與治療方法。友睦齒科在陳剛博士的帶領下,定期針對某個專題進行多篇文獻的精讀,對指導性的原則與臨床技巧進行集中討論,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值得大家借鑒!特別感謝呂達、陳鋼博士把他們文獻精讀的成果與所有《口腔種植讀書會》的朋友分享!
(1)概述—種植體周圍軟組織
種植體周結締組織纖維走向與種植體或基臺表面平行,纖維并不會插入或附著至種植體。與天然牙相比,種植體周結締組織含有較少量的成纖維細胞和較大量的膠原纖維,結構上更與疤痕相似。與天然牙相比,種植體周圍的結合上皮更長,滲漏性更強。天然牙牙齦內含更多的血管。對于天然牙來說,完全切除(角化)齦后,大多情況下窄條的(角化)齦會再次形成。而對于種植體來說,大多情況下,即使是角化的粘膜也不與下方的骨粘附。
圖1 種植體周與天然牙周的區別
(2)角化齦是否與植體周組織健康相關
系統回顧綜述指出,唇頰側(種植體粘膜)發生退縮的概率是0-64%。盡管如此,也只是在13個有列出數據的研究中,僅有4研究報告出現這種退縮。既往的臨床研究未能論證種植體成功率與角化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角化齦≥ 2mm寬,并不是維持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健康的必要條件。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足夠寬和厚的種植體周角化齦,能防止菌斑積聚,進一步防止粘膜炎癥、種植體周骨吸收和軟組織裂開。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患者納入到種植體維護項目中,無論是否有角化齦,種植體周圍病的發生率都很低。這研究說明,口腔衛生對于種植體周組織健康的意義,大于角化附著粘膜。
(3)種植體周圍粘膜退縮
種植體周粘膜退縮的原因包括:牙齦生物型(即厚薄程度)、角化齦是否不夠寬、唇頰側或舌腭側骨壁高度與厚度、種植體位置、種植體角度、種植體-基臺與修復體的連接。
(4)種植體周粘膜退縮覆蓋術的意義
A、便于口腔衛生 B、改善美觀
圖2 種植體周粘膜退縮覆蓋術操作步驟
圖3 兩年后,粘膜裂口關閉,形成良好的角化粘膜
(5)種植體周粘膜退縮覆蓋的治療選擇
有5篇文獻提到骨整合的種植體周圍出現軟組織退縮后,作了覆蓋術。其中有2篇提到腭側取上皮下結締組織移植,加冠向復位瓣術;有2篇提到作半厚瓣,取上頜結節上皮下結締組織植入,或取異種軟組織材料植入;有1篇是使用引導骨再生的方法,用到同種異體溶劑脫水顆粒骨粉+可吸收膜。
Zucchelli報到的軟組織退縮覆蓋術20年成功率是96.3%,優于Burkhardt 所報道的6個月66%成功率,(可能相關的細節包括):
(a)手術時移除了冠和基臺
(b)采取將游離齦瓣去上皮,這樣得到的是擁有更多的富膠原移植物。
(c)基線的角化齦寬度較大,有1.72 ± 0.61 mm。
圖4(A-C) Zucchelli 種植體周粘膜退縮覆蓋處理方法
作者簡介:
呂達博士
·友睦齒科牙周專家、副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牙周病學博士
·中華口腔醫學會牙周病專委會委員
·深圳市規范化培訓牙周專科教師
·牙周病學雜志《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審稿成員
·菌斑為導向牙周治療(GBT)推廣講師
來源:原創 呂達 陳鋼 口腔種植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