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骨骨折固定術后骨愈合不良的修復治療1例
下頜骨骨折堅強內固定術后一般可骨性愈合,偶有斷端并發感染愈合不良。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對1例兩次行下頜骨骨折固定術后愈合不良的病例采用了義齒修復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l病例報告
患者,男,46歲,“下頜骨骨折術后9年要求鑲牙”就診。
現病史:患者9年前因外傷致下頜骨右側粉碎性骨折,在外院行鈦板內固定術,同期發生感染,取出鈦板。半年后再次行鈦板內固定術,仍并發感染,愈合不良。曾多次就診于外院頜面外科、種植科、修復科,一直未行修復治療。現張口度小,咀嚼差,要求鑲牙。經種植科會診,不建議種植修復。
檢查:面部不對稱,舌體偏大居中。下頜牙弓短小內收,后牙區牙槽嵴低平,右側為甚,表面有肥厚疏松軟組織覆蓋(圖1)。下頜余留牙33、34冠完整,牙周探診深約2 mm,叩(-),無松動,牙齦無紅腫。上頜左側前牙區牙槽骨量少,余留牙16、15、14、13、1l、23、26冠完整,探及2~5 mm牙周袋,叩(-),除26為I度松動外,其余牙均無松動。13、ll、23、26可在不涉及牙髓的情況下取得共同就位道。開口度1.3 cm,開口型無明顯異常。
全景片示:下頜骨右側有不透光骨固定物,斷端結合處有透光影,余留牙處略有骨吸收,根尖周未見明顯異常(圖2)。
治療:余留牙經牙周治療后,行下頜活動修復和上頜固定修復。下頜以33、34為基牙,制作套簡冠義齒。上頜以13、1l、23、26為基牙,行13~26瓷冠橋修復。修復時,上頜義齒咬合面偏向腭側,與下頜余留牙接觸區作相應的增大牙抬面面積處理;下頜偏向頰側,并對33胎面進行改形,使其類似于前磨牙,增大咬合面積。
術后2周和半年進行兩次重襯。治療后半月、3月、6月、1年后復診,患者的頜面部外貌明顯改善,咀嚼功能提高,義齒使用效果良好(圖3)。全景片示骨斷端有新骨生成(圖4)。
2討論
頜骨骨折后的修復治療一般在骨愈合之后進行,未愈合或者愈合不良區的義齒修復常難以進行,這主要是因為骨斷端承載能力差,可能會導致二次骨折,修復失敗。
本報道中的患者是典型的骨愈合不良,其愈合不良的原因可能是:粉碎性骨折后未獲得良好的解剖復位和牢固固定,以及術中免疫力低下,從而并發感染。在國外,此類患者常在開口訓練后進行種植修復。本例患者因種植修復骨量不足,開口度小,操作困難,不宜種植。因此,下頜選擇套筒冠修復,上頜選擇復合固定橋修復。
下頜選擇套筒冠修復可使頜骨受力減小,且受力大小可以調節閉。由于是粉碎性骨折,骨折固定術是將斷端強行拉攏,鈦網固定,這就造成了牙弓短小內收,髁突內旋,咀嚼肌也發生復雜的變化,余留牙完全失去咬合關系,下牙僅能咬在上頜腭側軟組織。
針對上述復雜情況,筆者將上頜義齒咬合面偏向腭側,下頜偏向頰側,并對下頜余留牙33胎面進行改形,使其類似于前磨牙,增大咬合面積,提高咀嚼效率。由于斷端處軟組織肥厚疏松易萎縮,義尚的長期穩定性較差,經術后2周、半年兩次重襯,侄不給予斷端過大胎力的情況下,保證了義齒的穩定性。
上頜選擇復合固定橋修復,并在與下頜余留牙接觸區進行相應的增大牙駘面面積處理。上頜基牙牙周膜潛力雖與Ante出所提出的牙周膜修復理論有沖突,并且基牙條件欠佳,但下頜義齒咀嚼力小,咀嚼肌群力量較正常弱,余留牙進行了完善的牙周治療,加之患者依從性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上頒同定修復的長期效果。另外上頜基牙分散,位置好,無明顯懸高,基牙構成面支持式,不易產生杠桿力,有利于其長期穩定性。
從患者修復后1年的效果來看,義齒臨床效果良好,X線片示斷端骨密度升高。筆者認為對于類似長期骨愈合不良的斷端,通過適宜的功能刺激及義齒功能狀態下維持骨斷端的穩定,可能有利于促進骨的生長和愈合。
來源于石連水 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