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博客】基于微創理念的修復決策 — 李軍
轉: 廣州牙醫李軍 愛齒-KQ88口腔醫學
基于微創理念的修復決策
李軍
取他人之所長,補
己之所短,共同提高。
基本情況:
患者是一個老客戶,之前在我這里種了一后牙,用的效果很好,因此想來把下頜缺失的前牙也進行種植。
口內情況如下圖所示,患者有輕中度牙周炎,32位點軟硬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缺失,近遠中距離最窄處約4mm
Cone-beam CT測量數據近遠中最窄為3.9 ,頰舌側寬度5.5mm,骨密度介于I類骨于II類骨之間。
決策制定
1.種植修復:
因為近遠中距離太窄,即使是使用最小直徑的二段式植體 安多健的Axiom 2.8mm 空間也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都
知道種植體和天然牙之間的最小距離至少為1mm,因此最小近遠中修復空間為4.8mm。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的是即使
空間有4.8mm都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下頜前牙區的骨質非常的硬,常為I類骨或II類骨,血供較差,種植窩洞預備過程中如果冷卻做的不好
或種植釘擰入過程如果扭矩過大,都很容易造成骨灼傷,這種情況其實是種植醫生不希望看到的。
那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進行種植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我們也可以采用正畸的方法將缺牙間隙調整為理想的缺失間隙(6mm左右)。但是對于這個患者來說有點不太合適,因為年齡太大了
另外時間成本,費用,另外牙周條件差也不適合正畸。
因此方案1否定了。
2: 3單位固定橋 (FPD)
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設計,在種植體出現之前他其實是固定修復的唯一選擇。很多臨床醫生也非常喜歡磨牙,認為來錢比較快,技術難度小;從患者角度來說,他們也容易接受,因為相對種植修復來說時間短,費用低。
但是從長遠來說,這種方法其實最后還是患者來為修復效果買單。因為烤瓷橋平均使用的壽命也就是10年左右,很多基層制作的修復體遠低于這個水平。我們其實可以預測到若干年后最終的修復結果:患者運氣好的話是進行拆冠,根管治療,重新冠修復,運氣差的就得拔牙了。因此可以說鑲1毀2
尤其是對于下頜前牙來說,活髓牙預備很容易穿髓。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拒絕為患者設計這種方案的。
3: 活動隱形義齒 (患者拒絕活動牙,因此這個方案不予考慮)
難道就沒有其他方法了嗎?
當然不是
Maryland bridge 馬里蘭橋 1980年,Maryland大學的Livaditis等人用電酸蝕的方法處理金屬翼板來提高其與粘結樹脂的粘結強度并取得了成功。并以他們大學所在的州命名粘結橋為馬里蘭橋,并沿用至今。
優點
磨牙少:粘結橋主要靠粘結固位,對提供修復體固位和支持的健康鄰牙磨除少、
有的甚至不用磨牙。
半可逆性:由于基牙預備量少,粘結失敗后可以選擇重新粘結或者換用其他修復方式。
不需要麻醉:粘結橋由于磨牙少,一般不需麻醉,且對牙髓損傷小。
牙齦刺激小:粘結橋的邊緣多在齦上,對牙齦健康影響小。
操作簡便:粘結橋的臨床操作相對簡單,快速。
費用低:粘結橋的修復較相同材料的傳統固定烤瓷橋的費用稍低
但是我們可能擔心粘接的效果會不太牢固,那我們可以看下國內外
的文獻,看他們報道的結果如何
先看國外的
再看下國內的
我們看完結果應該會放心一些了,因為國內外的報道這種修復效果均是可靠的。
因此我們決定采用馬里蘭橋+superbond(超級粘接劑)粘固
順便提下superbond,因為有很多同行都問起這個東東。
Super-Bond C&B超級粘接劑是一種丙烯酸樹脂類自凝牙科粘接系統,主要成分是PMMA/MMA。它使用4—META作為擴散促進單體,獨有TBB為樹脂聚合催化劑。因此許多出版物將Super-Bond C&B稱為4—META/MMA-TBB樹脂,目前由日進齒科材料有限公司在中國進行該產品的技術推廣。
Super-bond C&B為不含填料的純樹脂粘接劑,其主要臨床特點為Super-bond聚合后不產生收縮力和張力,具有一定可塑性,邊緣封閉性好;吸水性和水溶性明顯優于傳統無機粘固粉:其粘接范圍廣,適用于牙釉質、牙本質、樹脂、瓷。
以下為修復過程
順便補充一下superbond的一些資料,因為很多同行都向我打聽這個東東
最后總結一下馬里蘭橋成功的幾個要點:
1.良好的隔濕,有條件的最后上橡皮障。
2.在舌側制備固位溝/窩,防止義齒垂直向移位導致脫落。
3.高強度粘接劑,采用superbond或者貼面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