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片(一)根尖片的正常圖像及應用
是機體中鈣化最高和最堅硬的組織,X線片上的影像密度也最高,似帽狀被覆在牙冠部牙本質的表面。后牙頜面、前牙切緣最厚,由頜面和切緣向側方至牙頸部逐漸變薄,終止于牙頸部。
牙頸部Burnout征象:有時因投照技術問題而造成牙頸部近中或遠中呈低密度影像,位于牙釉質和牙槽嵴頂之間。
圍繞牙髓構成牙的主體,牙本質中礦物質的含量比釉質少,X線影像的密度較牙釉質稍低。
被覆在牙根表面,為一層很薄的組織,密度與牙本質相當 。
髓腔可分為冠部的髓室和根部的根管。牙髓內含牙髓軟組織,X線片上顯示為密度低的影像。年輕人的牙、牙根未完全形成時,根尖孔粗大,牙髓腔大。隨著年齡的增長,牙本質逐漸增多,髓腔愈狹窄,根尖逐漸變細。
是上下頜骨包圍牙根的突起部分,又稱牙槽突或牙槽嵴。X線片上牙槽骨所顯示的密度較牙低。上牙槽骨的密質骨薄,松質骨多,即骨小梁數目多,相交處呈密度高的點狀影像,骨髓腔則呈點狀密度低的影像,固上牙牙槽骨的骨小梁結構X線片上呈顆粒狀影像;
牙槽骨:下牙槽骨密質骨厚而松質骨少,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圓形密度低的影像,所以下牙槽骨的骨小梁結構呈網狀結構
即固有牙槽骨,是牙槽骨的內壁,圍繞牙根,骨質致密而薄,X線片上顯示為包繞牙根的連續不斷的密度高的線條狀影像。
是介于牙槽窩和牙骨質之間的結締組織。牙周膜的厚度一般在0.15~0.38mm之間。X線上顯示為包繞牙根連續不斷的密度低的線條狀影像,其寬度均勻一致
在兩個中切牙牙根之間或稍上方,多呈橢圓形密度低的影像,切牙孔影像可重疊在一側中切牙牙根尖處,易誤認為根尖周病變,可視牙周膜和骨硬板是否完整加以鑒別
位于兩側中切牙牙根之間,由牙槽突向上,呈直線狀密度低的影像。其兩側為密度高的影像,為兩側上頜骨腭突的致密骨層。
鼻腔位于上切牙根尖的上方,顯示為對稱性半圓形密度低的影像,其中間被一密度高的骨隔分開為鼻中隔
在投照上頜磨牙根尖片時,經??梢钥吹窖栏戏接幸幻芏鹊偷挠跋?,為上頜竇的一部分,邊緣環繞以密度高的線狀影像,為上頜竇壁致密骨層。有時可見上頜竇的分隔。
可在第一、二磨牙根尖上方或重疊在牙根上為近似三角形或半圓形密度高的影像。
常在上頜第二、三磨牙的牙冠區域有一較牙密度稍低由后伸向前方的三角形影像。
在最后一個磨牙遠中區域,其邊緣向后上,X線片上常呈稀疏的網狀結構,為正常疏松區。
在上頜結節后方,呈長條狀邊緣整齊、寬約0.2cm、長約1cm、直的或下端略向后方彎曲的密度稍高的影像。
在第一磨牙腭側根上方呈圓形密度低影像。
1)頦棘:
位于兩下中切牙根尖下方,下頜骨正中聯合處顯示為小圓形密度高的影像,在中心有點狀密度低的影像,其周圍骨小梁稀少,為骨松質區。
2)營養管:
常見于下頜前牙區,在牙根之間的牙槽骨內并與牙長軸平行的密度低的條狀影像。此為小血管進入牙槽突的影像。
3)頦孔:
位于前磨牙根尖區域,為一大致圓形密度低的影像。頦孔位置變異大,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根尖稍下,注意與根尖周病變區別,其要點是牙周膜及其骨硬板是否連續不斷。
4)外斜線:
由升支前緣下部斜向前下方,為一密度高的帶狀影像。常重疊在第二、三磨牙牙冠處、頸部或根部,使牙髓室或根管不能清晰顯示
5)下頜管:
位于磨牙牙根尖下方,呈寬約為0.4cm凹面向下邊緣整齊的帶狀密度低的影像,其兩側有密度高的線條狀影像,為下頜管骨密質
6)下頜骨下緣:
膠片在口內放的位置過低,在牙根尖下方X線片上顯示為帶狀密度很高的影像。
7)下頜角區:
在下頜管的后下區域,骨小梁稀少,這是正常骨質疏松區域
8)頦嵴:
在正中聯合的兩旁,各有一致密影像帶,呈八字形延長至前磨牙區,是頦嵴的影像。
9)內斜線:
為自頦嵴斜向上后的致密線條影,至升支前緣消失,位于外斜線之下,走行方向與其一致。
來源于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