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職稱:錯位的不是評審標準,而是薪酬體系
近日,有關醫生職稱評審的兩則消息引起了醫務界的強烈反響。一則是10月21日,浙江省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與《關于深化衛生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有關具體事項的通知》,總的指導思想是,對基層醫生的職稱評定,降低對論文等非臨床能力的要求。另一則消息來自網絡,說的是,北京某大醫院規定,晉升副高職稱者要有一項專利,晉升正高職稱者,要有兩項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或一項發明專利。
從這兩條消息看,同樣是晉升職稱,前者門檻降低了,而后者提高了。同時,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基層醫生職稱晉升困難已經成為普遍問題,而相反的是,北京大醫院高職稱醫生有點“人滿為患”,醫院無奈,不得不設置古怪的門檻以限制年輕醫生的晉升。
我國現在的醫院模式來自于西方,那我們先看看西方的情況。歐美及日本的醫生也有職稱,職稱評審的依據主要基于三個方面:學歷、科研水平和臨床能力,而且三者的要求都比較高,評審的標準比我們還嚴格。這些國家全民的規則意識都比較強,所以評審要規矩的多。此外,在大醫院,這些發達國家高級職稱醫生的比例比我們低。
不可否認,我國醫療系統現行職稱評定制度有諸多弊端,其中備受詬病的是對臨床醫生科研論文的要求。其實,現有的評審制度也強調臨床技能,只是臨床標準比較模糊,絕大部分人都能夠通過,而在論文這一關卻構成了障礙,所以論文成了眾矢之的。
如果取消了論文標準,那臨床能力標準如何操作?用什么量化?好與不好誰說了算?如何去把關?根據浙江省的最新改革意見,放松標準,但是要限制晉升人數。那今后的情況可能是,名額少,標準又模糊,你以為對你沒有論文要求,其實對別人同樣也沒有要求,門檻降低了,基層的醫生照樣邁不過去,誰能晉升,只有上邊知道。前些年人們詬病高考,說一考定終身有弊端,高分也許低能。可在我們這個潛規則大于規則的社會里,如果取消這個硬性標準而改為綜合素質評估的話,我估計窮人的孩子將永無出頭之日。
仍以浙江為例,同樣是晉升高級職稱,如果對基層醫院的醫生放松了標準,而對大醫院的醫生卻還嚴要求,這是不是對大醫院的年輕醫生不公平?試想一下,由于標準的放松,基層的醫生一個個都成為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那是一個什么狀況?或者說,為了公平,對全省的醫生晉升高級職稱都不再要求論文,那是不是意味著醫生可以放松科學研究。
轉:中國醫學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