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有·服抗骨質吸收藥患者,拔牙有頜骨壞死風險?
一項來自比利時的研究發現,在使用抗骨質吸收(ARD)藥的患者,特別是腫瘤患者中,存在拔牙術后藥物治療相關的頜骨壞死(MRONJ)風險,而這一風險可以隨著拔牙方法的改良而降低。該論文11月3日在線發表于《臨床牙周病學雜志》(J Clin Periodontol)。
研究人員對PubMed/MEDLINE、EMBASE以及LILACS數據庫進行了系統性搜索,選擇了關于用ARD藥物治療的患者,并提供了與此藥物相關的拔牙術后頜骨壞死發生率的研究。在患者水平對MRONJ的發生率進行薈萃分析,評價給藥途徑和手術方法對MRONJ的影響。
結果為,拔牙術后MRONJ的風險在由于腫瘤因素使用ARD的患者中明顯升高,改良拔牙術能夠降低這一風險,并發現了一些潛在危險因素,例如合并用藥及既往已存在的骨髓炎等。(陸慧 編譯)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幾乎全部美國印第安嬰幼兒在36個月之前均已患有齲齒。齲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含糖飲料、家庭規模較大及母親相關因素(母親年齡與齲失補牙數),但仍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該人群中的齲病情況。該研究11月6日在線發表于《社區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學》(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雜志。
研究者招募美國北部平原部落社區的妊娠期婦女參加關于齲病和齲病危險因素的縱向研究。對嬰幼兒進行標準化的口腔檢查,并由其母親在基線時和嬰幼兒4、8、12、16、22、28和36個月時完成問卷調查。檢查內容為齲齒表面特征,問卷收集了人口、飲食及行為因素的數據。非參數二元測試和邏輯(Logistic)回歸模型用來分析36個月兒童患齲的危險因素,負二項回歸用來分析齲壞嚴重程度(乳牙齲失補數)的相關因素。
結果為,在232例患齲嬰幼兒中,齲洞形成者為80%,另外有15%未形成齲洞者;齲均為9.6,總齲失補牙面中,接近62%的受累牙面為齲壞,31%為缺失,7%為已充填;Logistic回歸表明,高糖飲料、基線時母親年齡較小、基線時母親較高的齲失補牙數及家庭中人口較多均為顯著性(P<0.05)危險因素。負二項回歸分析發現,只有母親的齲失補牙數與兒童的乳牙齲失補數相關。(張慧 編譯)
德國一項研究顯示,種植體周圍炎的軟硬組織活檢標本中可檢測到金屬鈦和鐵的存在,需要進一步行組織學及免疫組化檢測以澄清口腔種植體周圍炎組織中金屬元素/顆粒介導的特定免疫反應。該論文10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臨床口腔種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雜志。
該研究為前瞻性的初步研究,2個研究中心連續納入符合條件的患者,選取其口內種植體周圍炎的骨及軟組織標本,借助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分析(SRXRF)和偏振光顯微鏡(PLM)分析其中不同金屬元素(鈣、磷、鈦、鐵),同時研究組織學標本中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情況。
結果為,研究共選取12例患者的活檢標本,7例為骨組織,5例為黏膜組織。在9例標本(75%)中,SRXRF結果顯示了金屬鈦的存在和金屬鐵的關聯發生。借助PLM可觀察到種植體周圍軟組織中的金屬顆粒。金屬鈦聚集多的標本中,淋巴細胞亦存在,而有金屬顆粒存在的標本中則主要觀察到M1巨噬細胞。(郭玉嬌 編譯)
德國一項研究顯示,氧化鋯種植體支持的單片二硅酸鋰基陶瓷單冠修復治療后3年的隨訪結果顯示其生存率及成功率較理想,但仍需要更長期的臨床觀察來支持這一結果。該論文10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臨床口腔種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雜志。
研究共納入24例須行單個種植體修復的患者,患者接受氧化鋯種植體植入及預結晶單片二硅酸鋰基陶瓷的單冠(SC)粘接修復。如果發生臨床相關的骨缺損,但經后期修復達到臨床可接受水平,則視為種植體存活(存留)。冠修復體出現微小剝落、小面積的粗糙(直徑小于2 mm)、輕微可接受的邊緣裂隙、牙冠略短或略長及可接受的色彩失真(小于1 Vita色度),視為種植體成功。利用開普蘭-梅耶(Kaplan-Meier)方法和對數等級鑒定進行成功率/存留率分析并計算可能的組別差異(性別、種植位點、頜骨)。同時對患者報告結果評價(PROMs)進行分析。
結果為,23例患者在單個種植體修復后3年復診時,無單冠脫落或替換,存留率為100%。臨床未發現修復體表面剝脫、碎屑。一枚單冠可見較明顯咬合粗糙/不適,平均觀察時間為31個月,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成功率為95.7%。與治療前結果相比,PROMs顯示該種植修復可長期恢復口腔功能、美觀、感覺及語言等。(郭玉嬌 編譯)
韓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引導骨再生領域,通過術后平均5年的隨訪觀察發現,脫鈣牙本質基質(AutoBT)顯現出種植治療中皮質松質骨形成并且可穩定維持的結果。雖然樣本量很小,結果與AutoBT的其他短期隨訪研究是一致的。該論文11月8日在線發表于《口腔頜面外科學雜志》(J 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者采用錐形束CT掃描法測量移植骨的高度和寬度,并比較了術區在最終隨訪后(平均65.8個月)與即刻手術后骨區的變化。也采用骨移植后3~6個月的組織學發現評估皮質骨形成及邊緣骨吸收,評估部位主要集中在骨重建能力。
結果為,頰側骨高度和牙槽嵴寬度的減少范圍分別為從0.4~3.3 mm和0.4~4.2 mm。骨區的變化范圍為8.1%~36.2%。除一例隨訪6年零7個月后發生頰側邊緣骨吸收1 mm的病例外,其余病例均皮質松質骨形成并且維持成功。(寶莎娜 編譯)
美國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輔助治療兒童下頜骨骨折的療法,對于常見簡單的兒童下頜骨骨折,研究者發現絲線結扎頜間固定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替代牙弓夾板及骨釘固位的方法。該論文11月8日在線發表于《口腔頜面外科學雜志》(J Oral Maxillofac Surg)。
研究者對一位外科醫師的手術記錄進行檢測,對其中2011-2015年在手術室中進行過下頜骨骨折治療的5例患兒情況進行了回顧性總結,患兒骨折相關信息通過專業術語進行檢索得到,所得數據包括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治療類型、固定時間及并發癥情況。
結果為,在上述5例患兒(平均年齡6.8歲)中,3例發生了單側髁突頸部骨折,1例為雙側髁突頭部發生了骨折,1例為髁突頭部骨折伴髁孔區骨折。其中4例頜間固定采用了絲線結扎方法,另外1例采用了骨釘。上述5例患者均未發生術后并發癥及咬合問題,平均頜間固定時間為18.5天
來源于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