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有·減少牙髓治療后疼痛,一次還是多次完成?
減少治療后疼痛
一次就診還是多次就診?
我國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一項聯合研究顯示,對于牙髓治療,一次就診完成和多次就診完成兩者的充填后(充填后1日及充填后7日)疼痛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該論文9月發表于《生物醫學中心·口腔健康》[BMC OralHealth 2015,15(96)]。
該研究納入了香港與北京須行牙髓治療患者的567 顆患牙,由3 名香港執業的口腔醫師及3名在北京執業的口腔醫師對其進行治療。所有口腔醫師采用同樣的治療步驟與材料,涵蓋一次就診及多次就診、帶核熱牙膠充填及冷測壓牙膠充填。
結果為,最終有538顆患牙的治療結果被納入研究分析,其中232顆(43%)患牙在香港接受治療,317顆患牙在北京接受治療;275 顆(51%)患牙為一次就診完成治療;234顆(43%)患牙采用了帶核熱牙膠充填治療。邏輯回歸分析顯示,根尖周炎癥患牙及治療前疼痛較輕的患牙在治療后1日這一時間點較少發生疼痛。一次就診完成治療和多次就診完成治療的患牙,二者在治療后1日發生疼痛的比例分別為24.7 %(275顆患牙中的68 顆)及33.5 %(263顆中的88顆),二者無顯著 (P=0.05);治療后7日,二者發生疼痛的比例分別為4.0%與5.3%,二者無顯著差異(P=0.47)。
治療種植體周圍炎
機械治療聯合激光或有效
瑞士的一項研究顯示,采用機械性基礎治療聯合二極管激光對種植體周圍炎有效。該論文9月16日在線發表于《臨床口腔種植研究》(Clin ImplantDent Relat Res)雜志。
該研究納入15 例(23顆)診斷為種植體周圍炎的植體,這些植體均采用噴砂酸蝕(SLA)表面處理。種植體周圍炎的標準為牙周袋探診深度(PPD)≥5 mm并且有探診出血(BoP),伴或不伴溢膿,修復后有≥2個螺紋骨吸收。本研究使用碳纖維和金屬刮治器,聯合多次應用二極管激光(3次,30 s/次,參數為810 nm、2.5W、50 Hz、10 ms)治療。在第0天、7天和14天進行治療。未聯合應用抗菌藥或全身使用抗生素。
結果為,2年后所有植體均行使功能。PPD最大從7.5±2.6 mm 減至3.6±0.7 mm(頰側),7.7±2.1 mm減至3.8±0.9 mm(舌側)(P<0.0001)。2年后,大于1個位點BoP的種植體比例從基線時100%減至43%(P=0.0002)。溢膿種植體比例從87%減少到了0%(P<0.0001)。
分區段刮治和一次性全口刮治
兩方法效果無異
巴西的一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對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分區段刮治和一次性全口刮治均可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且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無顯著性差異。該論文9月17日發表于《牙周病學雜志》(J Periodontol)。
該研究納入了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45 例患者接受一次性全口刮治,另外45 例患者接受分區段刮治。觀察的臨床指標包括探診深度(PD)、臨床附著水平(CAL)、菌斑指數(PI)和牙齦指數(GI)。還使用問卷調查口腔狀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OIDP)和口腔健康對生活質量的影響(OHQoL)。數據統計采用卡方檢驗、精確檢驗、曼-惠特尼和威爾克森秩和檢驗。治療前采集臨床指標,治療后30 天進行問卷調查,治療后180 天同時采集臨床指標和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兩組間術后30 天和180 天時的數據差異均無顯著性。
診斷TMJ疾病
磁共振觀察應優先選擇3.0T
瑞士一項研究顯示,投照顳下頜關節區域時,3.0 T所帶來的信噪比提高可應用于提高影像空間分辨率,也可理解為增加顳下頜關節(TMJ)解剖結構的可視性及輪廓。因此,對于投照顳下頜關節病的患者,3.0 T應優先選擇。該論文9月15日在線發表于《口腔頜面放射學》(DentomaxillofacRadiol)雜志。
該研究為一個模體及12名無癥狀的志愿者進行了1.5 T及3.0 T磁共振檢查,使用的是雙通道表面線圈(標準顳下頜關節線圈)。投照參數包括冠狀位和斜矢狀位的PDw-TSE序列。投照一個球形模體以定量評估。以體素為基礎計算出信噪比圖。所有志愿者進行了閉口位的TMJ磁共振投照。兩名讀片者獨立評估TMJ解剖結構,并按五級評分標準評價影像質量。
定量結果顯示,3.0 T場強下高分辨率參數影像的信噪比與1.5 T 臨床參數下的信噪比類似。定性結果顯示,3.0 T條件下所顯示的與臨床相關的顳下頜關節解剖結構,包括關節盤和翼外肌,要優于1.5 T,此外3.0 T整體的影像質量也要優于1.5 T。
預備嚴重彎曲根管
使用ProTaper Next系統
牙本質微裂隙更少
我國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與ProTaper Universal和WaveOne 系統相比,ProTaper Next 系統在預備嚴重彎曲根管時引發的牙本質裂隙更少。該論文9 月17 日在線發表于《牙體牙髓病學雜志》(J Endod)。
研究者將60顆根管彎曲度在25~40 度的人離體磨牙分為三組,每組20 個根管,用ProTaperUniversal、WaveOne 和ProTaper Next 根管銼系統進行根管預備。60顆磨牙未做預備的根管作為對照。預備后,所有的根管用1%亞甲基藍染色24小時。然后用低速電鋸在冷水條件下切取根管最彎曲部位以及最彎曲部位上下2 mm處的切片。用體式顯微鏡在60倍放大倍數下觀察牙本質微裂隙,并運用卡方檢驗分析三組器械預備后的差異。
結果為, 與ProTaper Universal 和WaveOne 系統相比,ProTaper Next 系統引發的完全和不完全牙本質裂隙更少(P<0.05),而ProTaper Universal 和WaveOne 系統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 。
ProTaper Universal 和WaveOne 系統在最彎曲部位以上2 mm 處引起的完全牙本質裂隙顯著多于在另外兩處平面上引起的(P=0.004)。
轉:今日口腔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