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后牙齒松動?你需要再來一堂生物力學課! 科貿嘉友收錄
關于矯正后牙齒會松動的誤區完全是廣大群眾的臆想。“矯正牙齒是要移動牙齒的,牙齒既然可以移動,那就是松動了吧”,是吧?真是神邏輯啊!
“牙齒移動”和“牙齒松動”完全是兩碼事!
牙齒松動是病理性的。通常是因為牙根周圍的牙槽骨因為某些原因(如長期的牙周病)而逐漸被吸收。牙根失去了牙槽骨的堅實支撐,就變得松動了。
而在正畸的過程中,隨著牙齒受到外力,健康的牙槽骨會有一個先吸收,讓牙齒移動,然后再重建的過程。等到牙槽骨改建完畢,牙齒就會重新變得和以前一樣穩固。
如果以植物和土壤分別比喻牙和牙槽骨,病理性的牙齒松動就好比水土流失,而正畸的結果相當于移栽。
具體怎么個移栽法?注意,我們要進入教授模式了!
首先大家要記住這樣一個生物學知識:牙槽骨最大的個性就是——受壓力吸收、受張力增生。這就意味著它有高度的可塑性,可以隨牙的移動不斷改建,這也是正畸的基礎。
然后我們來科學地認識下牙根與牙槽骨的關系。
牙根與牙槽骨之間有一層牙周膜。牙周膜內內充滿血管神經和富有彈性的纖維,纖維的一端埋入牙槽骨,另一端埋入牙骨質,從而將牙根與牙槽骨兩種硬組織連接在一起,并發揮傳遞、緩沖外力和穩定牙位的作用。
矯治力施加于牙齒之后,牙齒移動方向前方的牙周膜受到壓力,就會釋放出專門搞拆遷的“破骨細胞”,引起牙槽骨吸收,牙齒就能按照醫生的設計,移動過去了。
然后你就操心了,“牙齒移動過去之后,原來牙根的位置就沒有牙槽骨了呀”!
別擔心,在這邊的牙槽骨吸收的時候,另一側牙周膜由于受到張力,會派出專門搞建設的“成骨細胞”,引起牙槽骨增生,以補償牙移動后所形成的牙槽骨空缺。
正畸牙移動原理示意圖
在適當的矯治力作用下,牙槽骨的吸收和增生是同時進行的,可以維持原有的牙槽骨量。
順便說一句,你們也不用擔心破骨細胞對牙根的影響。牙根上的牙骨質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在矯治力作用導致牙槽骨吸收時,幾乎不會發生牙骨質吸收(即使發生了小范圍的牙骨質吸收,也能很快修復),因此牙根長度基本不變。
所以,盡管牙移動過程中,牙會表現出微小動度,但最終牙槽骨、牙周膜的狀態均會恢復正常。正畸前后牙槽骨的質和量、牙根長度并未發生變化,牙也將在新的位置上穩定。只不過新增生的牙槽骨結構較為稚嫩,約需六個月的時間才能逐漸成熟。
科學知識告訴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正畸會引起牙齒松動。但一定要警惕菌斑。因為菌斑是牙周炎的始動因子,即便是牙周情況良好的正畸患者,正畸治療中也必須嚴格控制菌斑,避免牙周病的發生和發展!
健康的牙周、牙齦炎和牙周炎病變示意圖
最后我們的友情提醒是:常規的正畸治療幾乎不會造成明顯的牙根吸收。但如果您有牙周病、有創傷史、或者存在牙根形態異常等特殊情況,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將大幅提高。
這一類人如果需要正畸治療,一定一定要由專業的正畸醫師仔細評估牙根吸收、牙松動的風險并詳盡告知,定期追蹤牙根情況,才能防范于未然。
來源:原創 恒正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