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醫生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演講:張強
醫院的品牌建設風風火火,但醫生的個人品牌卻長期被忽略。11月27日,在《醫學界》主辦的中國醫院宣傳年會上,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明星醫生”張強為大家介紹了“如何打造新媒體時代的醫生品牌”。
以下為演講摘要:
我之前沒有對外宣布過,其實我在體制內就兼管宣傳。醫院最辛苦最有挑戰性的工作并不是外科醫生,我個人就感覺開刀輕松很多,但是搞宣傳很吃力。很多三甲醫院宣傳勢頭特別猛,但實際上最應該宣傳的并不是醫院而是醫生,因為大醫院是不缺病源的,而患者最需要了解醫生。
從“看醫院”變成“看醫生”
我們過去看病都是沖著醫院去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專家都被大醫院壟斷了,老百姓對“好醫生”的信息來源不足,只能把醫院當做“入口”,到了醫院以后再根據墻壁上貼的專家教授決定掛誰的號,可能樣子長得好一點,或者職稱高一點,就選他了。
其實在很早之前,中國人看病也是找醫生,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醫院的概念,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醫生歸到編制以后,就變成找醫院了。英文看病叫see a doctor,只有在中國是see a hospital。醫院只是一棟大樓、一個運營部門,直接服務病人的是醫生和護士,看病應該回歸到找醫生,所以我們要強調醫生品牌。
醫生的位置決定他的身價,這是不客觀的。假設陳奇銳(《醫學界》創始人)白大褂一穿坐到公立醫院的專家門診,他的黃牛號一下就能漲到兩三千。另一方面,很多好醫生一旦離開醫院就什么都沒有了,在醫院里黃牛號三千塊,坐到對面小診所說不定十塊錢都沒人看。這是因為醫院品牌強化以后,醫生品牌的弱化,這也是醫改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難題。政府讓醫生走向市場多點執業,但醫生輕易不敢,因為走出來可能就沒病人了。我們甚至可以說醫生品牌建設關系著醫改的成敗,因為醫療再怎么連接互聯網,再怎么投資,醫生如果不出來,一切都是零。
醫生品牌不是虛妄的“明星包裝”
我是自由執業的醫生,既不屬于民營醫院,也不屬于公立醫院,我們屬于社會。雖然很多醫院迫切想為醫生打造品牌,恨不得把醫生包裝成明星。但如果對方“實力”跟不上,包裝一旦停止,品牌立刻就沒有了,所以靠“包裝”創造品牌是虛幻不持久的。因為醫生是沒辦法被營銷的,醫生真正需要的是可持續性的品牌。
這個品牌該如何建立?我認為有四個要素:第一,醫生的臨床技術一定要很好,技術不好再怎么宣傳也沒有用;第二,他能否為病人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要小看“口口相傳”的口碑,現在是自媒體時代,病人的傳播能力不容小覷。剛才有同行提到治好了患者,讓一個患者滿意了,帶來的不是兩三個患者,而是一百個患者,這個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第三個品牌的構成是管理,服務好態度好不見得能讓病人滿意,管理流程也要讓對方感覺安全和愉悅。過去我都是談三個要素,今天要增加一個要素:傳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就過了,那么好的東西要用什么方式最快傳播給別人,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我自己體會頗深,我們醫生集團沒有花一分錢做廣告,但很注重自媒體傳播。假如一篇很好的文章在公眾號發布,閱讀量只有10個、20個,這篇文章就等于沒寫過,所以傳播非常重要。
新媒體的應用,大家也比較熟悉了,主要是微博、微信,當然我們現在也在考慮手機終端等其他品牌。網絡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比如我的老母親,以前報紙、新聞聯播是每天必看的,自從上了微信就什么都不看了,我的朋友圈就成了他的新聞聯播,因為關心兒子在干什么比電視上的電視還有趣,這就是受眾習慣的改變。
來源于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