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口腔種植#種植體折斷---預防
制作牙種植體的材料需要滿足以下要求:必須選用生物相容性較好的材料;必須能夠維持原有的機械性能,以來抵抗口頜系統范圍內預期的力;必須能明顯地承受咀嚼力,且能在機體異常負重的情況下能夠承擔咀嚼力,如磨牙癥能產生較與正常咬合力更長時間、更大的咬合力。由于骨結合最早報道于Ⅰ型工業純鈦種植體,且這些種植體在長達15年時間內應用得很好,所以假定Ⅰ型工業純鈦種植體的力學特性常規適合有良好骨結合的骨內種植體是符合邏輯的。其他Ⅱ~Ⅳ型工業純鈦種植體顯示出與Ⅰ型種植體一樣或者更好的力學性能。鈦合金也通常表現出比工業純鈦種植體更好的力學
-
-
種植支持式修復的相關牙合學考量
牙列缺損的修復中,種植體支持式和牙支持式修復在治療計劃和治療方法上有一些基本的差異:牙支持式修復中,通常要求牙齒及其牙周支持組織在其正確的位置上,或者需要先通過正畸調整它們的位置和方向。和咬合有關的修復往往也要基于相對應的牙槽骨和基牙來制定治療方案。而種植體支持式修復,需要結合考慮其支持組織和所要恢復的牙位。該修復最初是在模型上,依據理想的生物力學、美學及標準咬合,用蠟或樹脂制作修復模板,來制定種植體支持的修復計劃。種植支持式修復可用于單顆牙缺失的修復、單顆或多顆牙造成的牙列缺損、牙列缺失修復、種植體支持式覆蓋義齒
-
-
做種植牙的醫生必須了解的幾個重要的基本數據
種植體的位置是最關鍵,只有牙根的位置正確,才可以確保種植牙冠的長期穩定。下面是關于種植牙位置最基本的數據,每個做種植牙的醫生必須了解的數據。1、近遠中位置在研究模型上或口腔中測量缺失牙的近遠中徑,如果在美學區域,主要是上前牙,缺牙區的近遠中徑與對稱牙大小相同,如果不同,建議使用矯正或者修復的方法確保同名空間相同。種植牙之間需要至少3mm距離,種植牙與天然牙的之間距離至少有1.5毫米。實際近遠中徑減去這些數據,確保有足夠空間種植合適大小的種植體。圖表中表示的是CEJ下方2mm的牙齒大小。如果空間不夠,可以考慮牙齒矯正
-
-
修復并發癥:覆蓋義齒附著體的并發癥以及需要重襯
病因所有的種植覆蓋義齒的附著體出現磨耗就會失去其固位性。如果種植體上的附著體和剩余牙槽嵴上的修復基托沒有同時接觸,在附著體上承受的應力更大,往往會使它們的固位力喪失得更快。除此之外,某些患者存在咬硬物的習慣和/或創傷性運動,這會增加附著體上原已過大的應力,從而造成其固位力的喪失。同樣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覆蓋義齒的折斷,不得不更換修復體。由于剩余牙槽嵴常常發生改變,因此所有的修復體都需要進行重襯。骨吸收達到一定程度則需要重襯,每個患者達到這一程度的時限是不一樣的。這個時限歸因于患者失牙的時間,在牙齒缺失的早期剩余牙槽嵴
-
-
上頜竇黏膜增厚的種植治療(病例)
問題和討論患者,78歲,男性 ,因6 牙齦腫脹來院,檢查見牙根周圍因牙槽骨缺損表現為透過影像(圖1)。在制訂治療計劃時,對于因重度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牙根折斷等原因導致的牙齒缺失需要行上頜竇底提升術的病例,不能單純考慮缺牙區,要同時考慮鄰牙狀態,并用CBCT確認上頜竇底黏膜是否有增厚,這是非常重要的。該病例,根據CBCT能夠觀察到上頜竇底黏膜增厚,拔牙即刻植入感染幾率較高。計劃拔牙后4~8周,拔牙窩牙齦上皮愈合但拔牙窩未消失時(拔牙后早期植入)植入種植體(圖2)。圖1 CBCT影像確認是由6 引起的上頜竇底黏膜增
-
-
機械并發癥——由于種植體植入位置不佳(如植入角度不當)導致的并發癥
引言大量的文獻報道了骨結合種植體有很高的成功率,但是還是無法避免并發癥以及失敗的產生。并發癥是指繼發于種植外科手術或者修復過程中或治療后的問題。并發癥的發生往往提示治療方法不當,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也并非如此。除此之外,并發癥的發生往往不等于失敗;事實上,大部分并發癥的出現尚未導致種植體的失敗。但是,這些并發癥常常帶來一些煩惱,因為我們無法預測并發癥的到來,我們需要花費額外的心思針對意料之外的,有時甚至是緊急的情況進行處理。種植體成功的定義是種植體沒有松動;種植體周圍沒有X線透射影;在種植體植入第一年后每年垂直骨吸收不
-
-
【口腔種植】修復加載時機的選擇
目前,臨床上植入種植體后,常規在一段愈合期之后再進行永久性修復,在這期間,種植體不承受咬合壓力,不行使功能負荷。在上頜,此愈合期約4--6個月,下頜3個月左右,其目的主要是使種植體在植入初期保持穩定。2002年5月在巴塞羅那召開的國際種植研討會對以下名詞作了定義即刻種植:種植后48小時內進行修復,種植體不參與咬合接觸(定義48小時并沒有特殊的生物學意義,而是臨床修復操作過程的可行性)即刻負載:種植后48小時內進行修復,種植體上的修復體參與咬合負載傳統負載:種植體在經過3--6個月的愈合期之后進行修復負載
-
-
下頜選擇種植覆蓋義齒修復,但附著齦不足(病例)
問題和討論患者,70歲,男性,主訴是下頜總義齒固位力差來院就診。計劃植入2顆種植體,行種植體支持式覆蓋義齒修復。初診時,口內所見(圖1),曲面斷層片顯示(圖2),患者植入區骨量不足,前庭溝深度不足,附著齦的量不足。圖1 初診時口內所見。圖2 初診時曲面斷層影像。處理方法沿牙槽嵴附著齦中線處切開至黏膜下層(圖3),向根方分離半厚瓣,用可吸收線將半厚瓣行根方固定(圖4),完成附著齦的根方移動。術后用印模材調整總義齒的內側面(使之適應創口)。術后1周,創面已經有新鮮上皮覆蓋(圖5)。術后2周,可以看見新鮮角化牙齦的形成(
-
-
與種植體植入位點不佳有關的修復并發癥---牙合齦向問題(植入深度)
植入深度是指種植體的牙合齦向位置;對于解決種植體植入位置及角度問題,它是一個強有力的補充機制。增加植入深度,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操作空間,有利于形成一個逐漸過渡的修復體的軸面外形。在設計種植體的牙合齦向位置時,必須考慮一些因素:包括牙合間距離、牙槽骨水平,組織厚度、種植體位置不良或者傾斜、鄰牙后續拔除的影響。牙合間距離牙合間距離的考慮,對于保證成功的修復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種植手術之前,可以通過對研究模型的觀察進行評估。在種植體植入的過程中,很難確定患者的牙尖交錯位,因此對可用修復空間的計算可能發生錯誤。手術期間,很容
-
-
與種植體植入位點不佳有關的修復并發癥---角度問題
角度問題種植體植入牙槽骨時,鉆頭的方向決定了種植體的角度。
-
-
【口腔種植】種植義齒修復的支持形式
種植義齒修復的修復方式根據種植體植入數量、植入位置、植入方向、骨量骨質情況、天然牙殘留情況、牙槽嵴吸收情況、頜一牙合情況等千變萬化,其修復的分類也各有所長,而按種植體支持形式分類合現行種植義齒概念,其修復設計、制作步驟及工藝流程也按此分類。(一)單個種植支持盡可能在一個缺失牙區域植入一個種植單位為單個牙冠修復方式,這種單個種植修復方式不需要以固定橋形式與天然牙或另一端種植體連接,有利于咬合力的分散和保持種植義齒的動態平衡。種植基樁與牙冠可分為有螺栓的可卸活動連接和黏骨連接,可卸活動連接
-
-
【口腔種植】口腔種植體修復后的11項臨床檢查
種植體修復后應規律復診,進行全面檢查。根據各項檢查指標,正確判斷種植體周圍的軟硬組織以及各部結構的狀態;其次,應徹底清潔種植修復體和余留的天然牙;最后,要強調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并教會患者正確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正常情況下,第一年應分別在修復后一周、一個月、3個月、6個月和一年時復診;以后每半年或一年復診一次。每次復診拍攝一張X線片,或每年拍攝一張X線片。1、問診一般第一次復診在種植體修復后一周進行,患者經過一周的使用,會發現一些使用上的問題。醫師應主動詢問種植修復體的使用情況,患者的自覺癥狀和滿意度,如咀嚼
-
-
【口腔種植】牙列缺損的固定修復
(一)設計原則詳細、全面的治療計劃是固定修復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這一點同樣也適用于種植體固定修復。用于傳統固定修復的原則一般都適用于種植固定修復,如固位與抗旋轉能力、保護軟組織健康、耐用性、邊緣完整性等但是相對于一般固定修復來說,種植體支持的固定修復的上部結構更應該注重可清潔性,要使修復體間隙、鄰接區、各軸面和橋體能夠使用簡單而徹底的常規清潔方面得到清潔。在口腔內可見的區域,由于美觀的要求而無法達到上述要求,也應該使其可以通過特殊的口腔衛生維護方法如牙線來達到清潔的目的。(二)印模技術上部結構要精確就位的前提是要有
-
-
種植體周圍炎的外科治療
種植體外科治療技術是基于牙周骨缺損外科治療的基礎上的。在種植體周圍病的外科治療前后,抗菌素的應用十分重要。常用的抗菌素是強力霉素和甲硝噠唑。也可根據實驗室的細菌敏感試驗來決定用哪種抗菌素。外科治療是目前國內外治療種植體周圍炎導致支持骨喪失的最普遍的一項技術,切除性手術使袋變淺,修整骨外形,清除種植體表面的菌斑牙石使之光潔;再生性手術,使種植體周圍的骨有再生。膜誘導組織再生術、骨移植術能有效地填補骨缺損、改善軟組織形態,增加種植體周圍骨組織新生骨量和再次骨結合率,種植體的穩固性得到了提高。一、種植體周圍骨缺損的類型一
-
-
與種植體植入位點不佳有關的修復并發癥---種植體正確的三維位置
引言種植體的骨結合是一種可預期的治療方式;但是當種植植入位點不佳時,也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修復并發癥,影響著種植義齒修復的成功及遠期效果。種植植入位點在一個或多個三維方向(如頰舌向,近遠中向,冠根向)上的偏差,會產生一些后遺癥。因而,從種植體植入到選擇修復方案期間,需要判定植入的種植體是否存在位置、角度以及深度不當等影響后期修復的因素。本章將討論如何彌補種植體植入位點不佳所帶來的問題,以期獲得臨床可接受的修復效果。種植體正確的三維位置理想的修復體需要理想的種植位點。因此,在植體植入時,我們需要考慮3個因素:位置、角
-
-
種植體植入位置不佳所致美學并發癥的治療
種植體植入位置不佳所致美學并發癥的成功治療取決于植入位置偏倚的程度和種植體的設計。在告知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案時,一定要謹慎討論治療的局限性,盡量保守地談治療的可預測性。以下部分將討論不同植入位置不佳的治療方法,特別強調治療的局限性。減小種植體平臺直徑若不恰當地選擇了一個平臺直徑過大的種植體,有時候也可以通過仔細預備肩臺來減少平臺直徑。這僅適用于軟組織水平種植體(圖8.21a~c)。基于這些種植體的設計特點,肩臺直徑只能減少大約不超過0.5mm。因此減小肩臺近遠中方向直徑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圖8.21 (a)種植體安裝
-
-
種植體修復后的六大牙周維護與治療
種植體修復后的牙周維護是種植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預防種植體周圍炎的關鍵。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和硬組織的炎癥導致了種植體周圍袋形成和骨吸收。微生物學研究發現種植體周圍炎的致病微生物與天然牙牙周炎相似,都是由口腔厭氧菌引起。目前對種植體周圍炎的治療主要是去除種植體周圍袋內的微生物,以及對種植體表面和骨整合區進行去污染和表面處理。種植體周圍組織更宜形成周圍炎。原因在于:1、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的血供要少于牙的齦組織。種植體周圍組織的抵御外來感染的能力較低,更宜受到微生物的感染。2、種植體的生物力學上的改變。超負荷的
-
-
四種不同激光在種植體周圍炎的治療應用
來源:健客網社區種植體周圍炎也是激光在種植領域應用中最普及的適應證。激光具有能夠選擇性移除肉芽組織,清創、清潔和去感染,術區殺菌(包括脂多糖、內毒素等),切除修整牙齦、去上皮化、微創、出血控制好等優勢。一、半導體激光810nm、980nm半導體激光具有殺菌效果,可減少菌血癥的發生,有效去除種植體表面污染。正常使用半導體激光對種植體表面無明顯影響,但其對周圍骨組織有刺激作用。結合刮治和藥物治療,半導體激光處理可顯著降低種植體周圍炎復發率。由于其具有一定穿透深度,應注意熱效應累積,避免骨組織等的熱損傷。二、Er:YAG
-
-
牙科內窺鏡和光纖視鏡在種植體周圍疾病診療中的手術原理
手術原理完成種植體周圍疾病的診斷和知情同意后,開始進行治療。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治療這部分治療通常只需要表面麻醉。由于有內窺鏡可視化的輔助,附著在種植體上的材料就可以盡可能去除干凈。雖然有許多藥物建議用來清除生物膜及其代謝產物,筆者目前還是推薦使用氯己定[4]。目前認為有些細菌和/或其產物仍然會留在種植體表面,因此,更加需要加強個人的口腔衛生以及時常的治療后評估。種植體上最常見的異物是粘接劑。當種植體表面的材料被去除后,將內窺鏡的探針旋轉180°以檢查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刮除軟組織要以去除盡可能多的&ldqu
-
-
口腔種植體修復后的11項臨床檢查
【摘要】種植體修復后應規律復診,進行全面檢查。根據各項檢查指標,正確判斷種植體周圍的軟硬組織以及各部結構的狀態;其次,應徹底清潔種植修復體和余留的天然牙;最后,要強調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并教會患者正確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正常情況下,第一年應分別在修復后一周、一個月、3個月、6個月和一年時復診;以后每半年或一年復診一次。每次復診拍攝一張X線片,或每年拍攝一張X線片。1、問診一般第一次復診在種植體修復后一周進行,患者經過一周的使用,會發現一些使用上的問題。醫師應主動詢問種植修復體的使用情況,患者的自覺癥狀和滿意度